各系部、专业:
根据《上海电机学院本科教育教学内涵建设项目建设与管理办法(试行)》(沪电机院教〔2025〕10 号)文件要求,学院现组织开展2025年度本科教育教学内涵建设项目的申报工作,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申报范围
此次将立项建设的本科教育教学内涵建设项目如下:
序号 | 类型 | 项目名称 |
1 | 专业建设 | 微专业 |
专业“人工智能+”改造 | ||
2 | 课程建设 | 校级重点课程 |
在线开放课程 | ||
虚拟仿真实验教学课程 | ||
产教融合课程 | ||
数智课程 | ||
全英语(双语)课程 | ||
微课程 | ||
3 | 教材建设 | 教材 |
活页教材 | ||
4 | 教研教改 | 项目化教学改革项目 |
教研教改项目 | ||
5 | 产教融合教育教学改革 | 产教融合教学团队 |
二、具体内容
(一)专业建设
1.微专业
(1)建设要求:微专业设置应满足应用型人才培养需要、学生有广泛的跨专业学习需求,面向正在或未来向各行业领域渗透的新兴技术培养学生某一方面的核心素养或能力,此外还应体现学校学科或专业发展品牌和特色。
(2)主要建设内容:制定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总学分控制在15学分左右,开设课程在3-5门左右,培养周期原则上为一年。鼓励跨学院、跨学科、跨专业组建微专业教学团队,鼓励联合校内、外科研机构、行业企业等深度参与微专业合作。
(3)支持经费:5万
(4)建设周期:1年
(二)课程建设
课程类型分为校级重点课程和专项课程两大类。校级重点课程包括线下课程和线上线下混合课程。专项课程包括:虚拟仿真实验教学课程、在线开放课程、数智课程、产教融合课程、全英语(双语)课程。
1.校级重点课程
(1)建设要求:按照“高阶性、创新性、挑战度”的一流课程建设标准,从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深化、教学资源建设、教学方法改革、课程思政、考核方式改革等方面实施教育教学改革。
(2)主要建设内容:教学团队建设、教学大纲、教案等教学要件、课程网站、数字化教学资源、课程考核评价、教研论文等
(3)支持经费:3万
(4)建设周期:2年
2.虚拟仿真实验教学课程
(1)建设目标:按照“能实不虚”的原则,着力解决真实实验条件不具备或实际运行困难,涉及高危或极端环境,高成本、高消耗、不可逆操作、大型综合训练等问题,建设教学内容先进、教学效果优良、开放共享有效的信息化实验教学平台。
(2)主要建设内容:准确适宜的实验教学内容、创新多样的教学方式方法、先进可靠的实验研发技术、稳定安全的开放运行模式、敬业专业的实验教学队伍、持续改进的实验评价体系和显著示范的实验教学效果,学生交互性操作步骤应不少于10步,上线学校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平台。
(3)支持经费:10万
(4)建设周期:2年
3.在线开放课程
(1)建设目标: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应用与共享,引导、激励教师建设在线开放课程,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模式开展教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2)主要建设内容:形成较为完善的在线学习与课堂教学相结合的 实施方案。重构课程教学大纲,精心准备素材,围绕所涵盖的知识点制作教学视频,基于教学视频设计系列学习任务,提供多媒体资源(电子图书、图片、视频、PPT 等)。按课程核心内容和知识点制作教学视频,每个以不超过15分钟为宜,原则上每1学分课程的视频总时长应不低于350分钟。
(3)支持经费:3-10万
(4)建设周期:2年
4.产教融合课程
(1)建设目标:建设一批符合行业企业发展需求、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导向的产教融合型课程,引导专业将企业新技术、新设备、应用案例等优质资源融入到专业课程教学之中,丰富课程教学内容、完善课程实训条件、改进课程教学方法,增强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面向实际生产、实际岗位的适岗能力。
(2)主要建设内容:课程由学校与企业共同建设与实施,以产业需求为导向,以培养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为目标,将课程内容与岗位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由企业工程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和校内专业教师共同开展课程教学。
(3)支持经费:3万
(4)建设周期:2年
5.全英语(双语)课程
(1)建设目标:面向全英语专业或市级及以上一流本科专业,原则上应是本科非语言类的学科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和通识课程。以提升学生的国际视野、人文素养、跨文化交流和学术交流能力为培养目标,实施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改革,建设形成结构合理、外语水平高的教学团队,形成示范辐射作用。
(2)主要建设内容:从教学目标、课程团队、教学内容、教学资源、教学方法和教材等方面开展建设,制作全英语教学课件、教学大纲、知识点视频、试题库等教学资料,建设全英语课程网站,完成不少于5次的全英语(双语)授课课堂教学录像,完成说课视频和5个以上微课视频(每个微课视频由知识点相对完整、时间在15-20分钟的教学单元构成),供学生自主学习。
(3)支持经费:4万
(4)建设周期:2年
6.数智课程
(1)建设目标:基于知识图谱、深度学习等人工智能技术重构课程教学内容,开展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创新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为学生创造人工智能赋能学习的环境和条件。
(2)主要建设内容:基于信息网络和教育新媒体技术建设课程知识图谱,对课程知识点进行全面梳理和系统整合,以知识点为粒度,厘清课程的知识脉络,明确各知识点间的关联关系,通过提供知识结构的可视化展示,实现知识的有机组织、深入挖掘和全面利用。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支撑课程教学创新,主要包括个性化教学设计、智能辅助教学工具建设、多元化教学资源整合、虚拟教室和虚拟实验室搭建、实时学情监测和分析等方面。通过人工智能赋能课程改革,促进教学内容与模式创新。
(3)支持经费:3-10万
(4)建设周期:2年
7.微课程
(1)建设目标:以微型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针对某一学科专业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设计开发的一种情景化、支持多样化学习需要的信息化课程资源。包含若干个时长在10-15 分钟的课程视频,讲解一门课程的核心内容、重要知识点、重难点问题等,以在线学习为主要方式,具有完整的教学设计环节,包含课程设计、开发、实施和评价等环节。
(2)主要建设内容:精心设计教学视频及与该教学主题相关的教学设计、素材课件、教学反思、练习测试及学生反馈、教师点评等辅助性教学资源,根据学生学习效果持续改进教学内容。每门微课程需建设不少于10 个时长在10-15 分钟的微视频,包括知识点视频、网络课件、案例库、试题库、延伸学习参考资料等,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自主学习资源,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着力完善微课程评价制度,注重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支持经费:1万
(4)建设周期:1年
(三)教材建设
(1)建设目标:所编写的教材适应高等教育发展的新形势,坚持立德树人,坚持育人为本,坚持正确的政治导向,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充分发挥教材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中的基础性作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2)主要建设内容:重点建设反映学校学科和专业优势或特色的教材,服务于学校优势专业的产教融合型教材,本校教学急需但尚未正式出版的教材,具有学科和专业特色的创新创业类教材或实验实践类教材,并正式出版。
(3)支持经费:3-5万
(4)建设周期:2年
(四)教研教改
1.教研教改项目
(1)研究目标:重点资助针对教学工作中的难点、热点问题进行立项,倡导立项项目与培育教学成果相结合、立项研究与改革实践相结合,以科学研究指导改革实践,争取产生具有创新性和示范性的教育教学成果和经验。
(2)主要研究内容:从卓越现场工程师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现代产业学院、卓越班、微专业、项目化教学等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深化“四新”建设的创新与实践,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创新与实践,推进教育教学数字化、AI赋能的创新与实践,健全教育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创新与实践等方面实施研究。
(3)支持经费:1万
(4)研究周期:1年
2.项目化教学项目
(1)研究目标:三级项目基于专业核心课程,突出理实结合,强调对学生知识的灵活应用及创新能力的培养。二级项目可基于专业核心课程群,可以由一门核心课程和几门相关课程组成,或者由几门相关性较强的平行或递进关系课程组成。三级项目和二级项目可以1个或多个具有明确目标任务的独立项目为载体,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引导,在项目化教学中实现对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培养,达成课程目标。
(2)主要研究内容:三级项目的开展应强化项目的过程实施与结果考核,教师可以根据三级项目的特点采取课内开展、课内与课外结合、课外活动等多样的实施形式,最终的项目成果以产品、系统、设计方案、研究报告等为主。二级项目可采用“项目贯穿、递进互融”总体思路,以综合性的项目为主线,将与其密切相关的三门及以上的课程有机结合与衔接,在相关课程间建立必要的支撑、联系,可以采取课内开展、课内与课外结合、课外活动等多样的实施形式,最终的项目成果以实物为主。
(3)支持经费:三级项目3万,二级项目8-10万
(4)研究周期:三级项目2年,二级项目3年
(五)产教融合教育教学改革
1.产教融合教学团队
(1)建设目标:与企业合作共建的双主体教学团队,以“产教协同、合作育人”为目标,以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为主要任务,以专业负责人或教学名师作为教学团队带头人,以专业教师以及行业企业的技术专家作为骨干教师,通过创新校企合作机制和体制,实现校企深度融合、双主体办学和双主体育人,形成专业知识扎实、专业能力强、教学方法娴熟、教学水平高的产教融合教学队伍。
(2)主要建设内容:产教融合教学团队的成员要求由来自学校的专职教师和来自企业的兼职教师组成,团队原则上由1名团队带头人和若干名成员组成,团队中至少有1/3的教师来自行业、企业一线的高水平兼职教师。产教融合教学团队要有明确的发展目标,团队应制定建设规划,以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和增强服务区域经济建设能力为核心,在专业建设、基地建设、课程建设、教材建设以及课堂教学和教学改革等工作中。
(3)支持经费:认定为校级后,5万
(4)建设周期:长期
(六)其他
各类项目建设要求可参见相关制度文件(附件1)。
三、申报程序
1、各系部、专业合理规划设计,紧密结合本专业教学发展规划并根据本科教学工作实际做好组织动员工作,与5月16日前将相关申报纸质版材料交至机械楼303办公室,电子稿发送至wangnj@sdju.edu.cn。
2、学院更具手里项目申报材料,组织开展项目评审。